也许真的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与我何干?

今天读到杨兄的一篇博客《中国大学真的到了不需要自己配以昂的博士的地步?》,虽然也产生了一些共鸣,但不大,因为类似的问题我之前想过——在我选择深造这条道路之前。我不喜欢走夜路,那种漫无目的,乱撞一般的旅程实在不是我所能承受得了的。所以我习惯性地给自己做职业规划,即便这个规划曾经一度被我认为成功希望渺茫,未来能否成功也不得而知。不过显然,我享受不是终点,是旅程。

现象

我经常在传统媒体上见到对印度阿三的蔑视评论,比如“奔驰与老牛车一同等红灯”啊,“警察没收电脑仅仅搬走显示器”啊,“整理光盘直接拿订书器打孔”啊,等等。俨然他们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发展不明横的,日子没啥盼头的国度。

然而我们的生活究竟好到哪去了么?一方面,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教学评估、专业评估,各学校对教师推出一系列的评价方案,比如多少年多少篇文章之类,不胜枚举。结果,别人尚且不提,自己首先就没了信心,认为外国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比国内的学生强。于是就有了杨兄(由于不知此人是学生还是教师,称谓不妥之处望指出)上面那篇抱怨——985高校已经是“非海归不得入内”了。

学生永远都不是教育失败的责任人

我小时候,还有一句名言“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现在越来越难听到了,反过来倒是“修行在个人”被反复强调。自学能力当然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但“领进门”的师傅的作用也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吧?否则,大家天生就会自学,我们还给学校交什么学费?

拿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我是初一才开始跟着学校正式学习英语的,不像现在的孩子们汉字还不认几个的时候就先开始写字母了。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位教学水平很高的英语老师,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是听说读写一条龙的。当后来见到真正的“哑巴英语”,见到真正的“汉语拼音标注式英语”、“字母组合式英语”,就觉得很难想象,难以理解。因此,“英语不好”不是某个同学的错——如果他真的努力过。

再有,很多人都在批评如今的90后、非主流……他们也不是生来如此的,他们也是在受到社会风气影响之后形成了这样的性格。如果父母们不是一心只顾工作,给与子女足够的关爱而不是金钱,我不相信任何时代里的任何人会成那个样子…“当你横穿马路的时候,你可否想过,有一个孩子看到你的行为,并认为这是正确的,有朝一日效仿,可能还出车祸——那时你会为他的生命负责么?”我高中语文老师的话异常经典,于是我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

所以,无论是部分高校,还是整个教育系统,没有资格抱怨生源不好、抱怨学生功利、抱怨学生科研能力不行……就好比用刀子捅死了人,反倒怪人家没练过铁布衫,也只有贻笑大方罢了。

我相信国外的教学质量

我不是愤青,不认为我国一切都是好的。教育,我指的是现代教育,肯定是西方的质量比较高——因为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与国际接轨”的教育形式,也是西方式教育,只不过少了许多核心内容。

西方教育的源头,大概是文艺复兴前后办的教会学堂。因为是宗教学校,所以师生的思想相对单纯,学术民主氛围相对融洽,而且不受当时政*府的约束。也就是说,现代的西方教育体制,有一个很好的“老底儿”在那呢,中国搞西式教育,没有日本人那种“完全否定自我”的勇气,肯定不可能赶超世界。

我没有出国经历,连旅游都没出去过——事实上我基本从不旅游。但我能从一些同学朋友的讲述,从互联网,从国外传来的原版著述中了解那里的教育质量。他们是真的在育人,他们是真的在学习,所以我能理解那位捐款给耶鲁大学的华裔毕业生。

海归博士的优势在哪里

不知道是从谁那里说起的,称海归的最大优势在于“英语”。我知道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承载的是全人类的文化和知识,但清楚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到底是强调这个语言工具重要,还是强调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重要?

海归博士拥有国外科研人脉,可以为学校带来比如国际合作之类的机会、项目;更关心本专业领域国际发展的最新形势动态;更踏实、务实、兢兢业业……

这本应该是海归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优势都能发挥出来么?我想不一定吧。不然也就不会有海归博士后在北京摆地摊跳楼自杀等等事情的发生了。对于起点已然很高的海归而言,还是被要求从头开始,显然是符合中国传统,违背人之常情的事情。我听说,早年间清政府派人去英国某海军学院学习军事,此人刻苦用工,成绩优异,学年首名。甲午战争之后,当时学年第七名的日军统帅一定要向那座“大山”炫耀一下自己的实力,八成心理想的是“咋样,你是高分低能吧?”。结果,清海军中未曾听说此人。后多方查证,知他回国后被告知从基层干起,被派到县城当芝麻官去了。。。

知识不能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这个词应该改改了,变成:知识改善命运,似乎更合适一些。关于这个话题,我同意吕兄的观点。如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比别人更体面,比别人更舒适,比别人更多财富,那还不如初中毕业去倒卖服装更现实。

我认识的朋友们中,反倒是家境条件比较好的,更喜欢钻研学术问题,希望未来能在发展中的中国施展自己的学术抱负,这大概和他们无需为衣食而忧有关吧。

科研和创新是一种心态

中国人不懂创新么?说这话的人大概没看过网易评论吧…

如果你关注新闻,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叫创新;

如果你喜欢游戏,用与攻略不同的手法通关,这叫创新;

如果你喜欢调侃,是不是甩出个词啊、赋啊啥的,这叫创新;

如果你发现生活中有某些不方便之处,弄个小发明搞定问题的,这更叫创新了……

中国不是没有创新,只不过不鼓励罢了。地产博士去科研实力一般地方高校就没创新了?那他去国外高校任教也不见得有创新。

创新这个东西,一旦成为习惯,会因成就感而很幸福;一旦成为任务,那就成了生活高压的来源,很痛苦。

总结

这些天Google中国吵吵说是要离开,听说研发部门的员工还是像往常一样的工作,生活——他们到任何一家公司也都是从事相同的开发工作;因这条消息而犯愁的,基本上全是销售人员——他们都在考虑下一个东家是谁。

这说明,自己有本事,总是比倒腾东西更令人踏实。世界这么大,我们不一定只在中国寻找职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说的虽然有问题,但我们中的多数人,的确没有想过“走遍天下”。

长河

在曾经的博客时代,是“首个桥隧工程领域独立博主”,目前是一名默默耕耘的普通高校教师。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未必成熟、绝不权威。

相关推荐

写在31岁生日之际

听人说,男人过了30岁会更快地走向成熟,现在看来,这大概是对的。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写了一篇日记,把自己给数落了 ...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今天的这个九一八,因钓鱼岛而显得格外特殊。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人民很愤怒。愤怒是表明一种态度,但单纯的表态并 ...

向盗版和破解说拜拜

过了一个比较纠结的周末。突然之间有许多朋友来信向我索求某软件的破解文件,我知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从一个论坛过来 ...

WordPress › 错误